i can have 3 day off~
今天雖然十二時半才開始第一節課,但我早上八時就起了床,是習慣。
很無聊的上學日,上學真無聊。
我很喜歡荷里活60-70年代的電影,我也不太清楚為何會這樣……原來是有原因的!!
(以下內容取自:http://www.gucao.net/ftp13.htm)
新荷里活電影
這裡說的「新荷里活電影」( New Hollywood Cinema ),是指 1967 至 1976 年間在美國電影中出現的一股新力量。1960 年代是美國處於政治危機與動盪的時代。1963 年,美國總統甘迺迪遇刺;1965 年,黑人領袖麥爾坎 ( Malcolm X ) 被暗殺;同年,參議員羅拔‧甘迺迪 ( Robert Kennedy ) 亦遇刺身亡;1968 年,民權領袖馬丁‧路德‧金 ( Martin Luther King ) 也遭到暗殺。這段期間,美國正陷於越戰的泥沼之中,反戰示威如火如荼,正是嬉皮文化狂飆的年代。另外,1960 年代,越來越美國家庭擁有電視,人們坐在家裡看電視的時間越來越多,對傳統電影工業造成了相當的壓力。就在這樣的背景之下,催生了新荷里活電影。
新一輩的年輕導演,嚮往當時歐洲電影的活力,接受了「作者論」的影響,也試圖像歐洲青年導演那樣,用電影來說自己想說的故事。1967 年,亞瑟潘 ( Arthur Penn ) 拍了他的《雌雄大盜》( Bonnie and Clyde ),可說是同類影片的始祖。此片一反傳統荷里活電影中的男女主角形象,片中的雌雄大盜雖然有情有義,卻是一對大賊,顛覆著原有的社會秩序,亦顛覆了傳統荷里活警匪片的類型模式。影片開首插入黑白相片,強調人物的傳記色彩,令故事添上了紀實味道。而結尾時男女主角被警察伏擊,死於亂槍之下,反而加強了人物的悲劇性,亦令觀眾對他們生出同情之心。
同一年 Mike Nichols 亦拍了《畢業生》( The Graduate ),由德斯汀‧荷夫曼 ( Dustin Hoffman ) 飾演一名初出茅廬的年青人,周旋於一對母女之間,並迷失於成人世界的遊戲規則裡。相信看過這部電影的人,都會記得最後德斯汀‧荷夫曼隻身闖入教堂搶走新娘的一幕。電影大膽衝擊了當時社會的道德規範。Simon and Garfunkel 為電影所寫的歌曲,訴說城市人的冷漠,寫戰爭的悲哀,亦成了那個時代極具代表性的聲音。
《雌雄大盜》與《畢業生》為新荷里活電影揭開了序幕,此後陸續出現了 John Schlesinger 描寫男妓的《午夜牛郎》( Midnight Cowboy )、Dennis Hopper 的公路電影《迷幻車手》 ( Easy Rider )、羅拔‧艾特曼 ( Robert Altman ) 諷刺韓戰的《風流醫生俏護士》( M*A*S*H )、佐治.魯卡斯 ( George Lucas ) 的《美國風情畫》( American Graffiti )、波丹諾維治 ( Peter Bogdanovich ) 的《最後一場電影》( The Last Picture Show )、波蘭斯基 ( Roman Polanski ) 的《唐人街》( Chinatown )、尊‧卡薩維蒂 ( John Cassavetes ) 的《受影響的女人》( A Woman Under the Influence )、米路士‧科曼 ( Milos Forman ) 的《飛越瘋人院》( One Flew Over the Cuckoo's Nest )、史提芬‧史匹堡 ( Steven Spielberg ) 的《橫衝直撞大逃亡》( The Sugarland Express ) 等等。這批新荷里活電影的出現,改寫了荷里活一直奉行的大片廠壟斷制度,讓更多人拍出反映現實,貼近年輕人思想感情,或批判社會現況的電影來。
在芸芸新荷里活電影中,還有兩個不可不提的名字:就是馬田‧史高西斯 ( Martin Scorsese ) 和哥普拉 ( Francis Ford Coppola )。哥普拉最為人熟悉的作品,相信非《教父》( The Godfather ) 系列莫屬。他從獨立制片開始,不僅自己製作電影,還協助別人開拍影片。1972 年和 1974 年,他拍了兩集《教父》,叫好叫座。期間又拍了《竊聽大陰謀》( The Conversation ),雖然哥普拉本無意作政治影射,但戲中有關竊聽的題材卻跟當時的「水門事件」不謀而合。之後他就雄心勃勃,不惜傾家蕩產,開拍越戰電影《現代啟示錄》( Apocalypse Now ),展現戰爭中人性的陰暗與瘋狂。
至於馬田‧史高西斯,他於 1967 年拍成了第一部長片《誰在敲我的門》( Who's That Knocking at My Door ? ),描寫一名美藉意大利裔青年的故事,頗具自傳色彩。其後他拍了《愛麗絲不住在這裡》( Alice Doesn't Live Here Anymore ),以及開始與羅拔‧迪尼路 ( Robert De Niro ) 合作,在新荷里活電影時期,拍攝了《窮街陋巷》( Mean Streets ) 與《的士司機》( Taxi Driver )。史高西斯憑 1976 年的《的士司機》奪得了康城大獎,他在電影中藉著刻劃一名自越戰退役的孤獨男子,側寫了美國社會黑暗一面。
到了 1970 年代後期,美國社會氣氛開始轉變,新荷里活電影時期出身的佐治.魯卡斯和史提芬‧史匹堡轉而開拍著重娛樂性的電影。1975 年,史提芬‧史匹堡拍了《大白鯊》,相當賣座。1977 年,佐治.魯卡斯拍了《星球大戰》,更廣受歡迎,新荷里活電影於是退潮,美國電影主流就轉向以娛樂性為主的動作片與科幻特技電影了。
……果然在動盪不安的環境才可出現色彩斑斕的藝術。
0 Comments:
發佈留言
<< Home